点击这里返回PC端
本站资源综合搜索:
国学学习 英语学习 日语学习
韩语学习 德语学习 法语学习
俄语学习 西班牙语 其它语言
按学诚法师禅语50句搜索的搜索结果
既要包容对方,也无需为他人的眼光所束缚
既要包容对方,也无需为他人的眼光所束缚。无论对外的排斥还是对己的逼迫,都是执著。

从另一方面而言,别人的发心如何
从另一方面而言,别人的发心如何,自己并不知道,一个人的意见看法只代表了自己的心理状态。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总是去观察批评他人,不如从自己出发,自省自勉、身体力行,多做一些对大众有益的事。

心灵的成长是指能够勇敢面对自己过不去的坎,在一切境界中能以善意去面对
心灵的成长是指能够勇敢面对自己过不去的坎,在一切境界中能以善意去面对,而不是为自己的不作为、不守规矩、逃避境界找借口。

人的心是很强大的,从负面去想
人的心是很强大的,从负面去想,就会产生很大的破坏性力量,如嗔恨、自卑、痛苦;但若能从正面去想,也能产生很大的建设性力量,如谦虚、好学、感恩。凭恃自己的长处而骄慢或执著自己的不足而压抑,都是着相,都会带来烦恼。接受自己,努力成长。

对自己每时每刻都不满意,还是以自我为中心
对自己每时每刻都不满意,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我执。放松下来,不要让焦虑和痛苦的回忆像一个盖子一样把自己扣住了,去对别人微笑,用心去关怀、照顾他人,承担一份责任,为了帮助他人而成长自己,不去求爱,爱自然会回到心中。

众生平等,是在本性上平等
众生平等,是在本性上平等,众生皆有佛性;而不是在缘起上相等,缘起相是千差万别的。譬如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刚出生的小婴儿只能吃乳汁,不能吃固体食物;大一点的孩子能吃点米糊,决不能强求相同。将人分为婴儿、幼儿、青年、中年、老人,是不平等吗?

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一,不是二
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一,不是二,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范畴内来看待。简单来说,世俗谛是谈有的,胜义谛是谈空的,我们学习的时候,对于因果、三宝、善法,要坚信其有,努力追寻;对自己的烦恼、执著,要思维其空,坦然放下。

人越受苦之时,寻求救护的心便越恳切
人越受苦之时,寻求救护的心便越恳切、真诚,此时的祈求也最为灵验,这便是皈依的真正内涵。

对修行者而言,祈求是非常重要的功课
对修行者而言,祈求是非常重要的功课。祈求,就是把自己内心的善愿向佛菩萨报告,这是培养向上仰望的心、皈依心,是打开自心向佛菩萨的通道。

有人以为放下我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有人以为放下我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人就失去了灵魂,如同机器或木石,甚至有人听到无我就会害怕,这是极大的误解。其实,放下我不仅不是损失,反而是更彻底、更圆满的拥有,如同打破了沉重的桎梏,获得了无比的自在与轻松。无我,才能有大爱,有无尽的力量。

包容还是委屈,不是外在行为上的区别
包容还是委屈,不是外在行为上的区别,而是自己内心的状态。心里超越了,放下了,就是宽广、包容;心里一直在计较、反抗,而外表却隐忍不发,就会觉得委屈受伤。

越是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利益看得越重
越是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利益看得越重,就越是会感到委屈,如果人与人相处时都这样做,最终会拖累所有人的幸福,也包括自己的;反过来,若人人都为他人着想,肯放下自己去利益他人,大家都会得到快乐。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会用对立、争夺之心与人相处,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恶尽言功,善满曰德
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功德的本意是内心的慈悲与智慧,所以修行人要努力追求功德。现在功德一词涵义已经被异化、俗化,在很多人心目中跟物质利益差不多,本身是一个误解。

我们努力生活,修行
我们努力生活、修行,都是为了离苦得乐。但是世间所认识的苦乐,与佛法所认识的苦乐完全不同。

:如果自己不世俗,视野很广阔
:如果自己不世俗、视野很广阔,一定会对各种不同的存在怀着包容和理解,对每一个生命怀着善意和柔软。

因感果还需要缘,如果把缘拿掉
因感果还需要缘,如果把缘拿掉,因就无法感果。

谁的人生不曾遭遇过逆境呢
谁的人生不曾遭遇过逆境呢?关键看自己怎么去面对。心理脆弱的人,逆境就是绊脚石,乃至堵死了人生的道路;心理强大的人,逆境则是垫脚石,乃至步步组成了人生向上的阶梯。所以逆境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心太弱小。

佛法要弟子远离悔箭入心,这是执著
佛法要弟子远离悔箭入心,这是执著,执着于自己的缺点和过失而走不出来,一味否定自己,丧失希望和力量;如理的忏悔是放下,看到了过失,决心改正它,把自己从恶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反省过失不是为了打击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向前。

在外境上想象,无论顺逆都是妄想;佛法所谈的是观心
在外境上想象,无论顺逆都是妄想;佛法所谈的是观心、转心,面对每一个境界时,把握这颗心的善恶。

:佛法说的无我,并不是空无之意
:佛法说的无我,并不是空无之意,而是没有一个天生如此、浑然一体、绝对不变的我。轮回的是一个相似相续的神识,众生执著此为一个不变的我。

放下不是一个行为,是一种心态
放下不是一个行为,是一种心态。远离境界不是真正的放下,当面对境界时内心仍旧平静,才是真正的放下。

佛是彻底圆满觉悟的人,菩萨是发心成佛的人
佛是彻底圆满觉悟的人,菩萨是发心成佛的人,自己喜欢那尊佛菩萨,就可以向哪尊佛菩萨祈愿。如理的祈愿,就如同想到自己的榜样,能有力量、有方向、有希望。

学佛是一个改变的开始,不要急求果报
学佛是一个改变的开始,不要急求果报。这颗心,需要慢慢、慢慢、慢慢去熏习才能改变,就像一棵小树必须要经历数十年寒暑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无法速成。坚持去三宝地、亲近师法友团体。生命由业果决定,不是由情绪决定。

不懂得道理的行为是无力的、不能长久的
不懂得道理的行为是无力的、不能长久的。见如目,行如足,以见导行,知见上清楚了,心理建设做好了,然后去行动,这样的行为才是理智、坚定、坦然的,否则会走得很辛苦、犹豫,容易放弃。所以人不能光有善念,更要有正念,正念就是知道为什么要行善,何为善,怎样行善。

佛法有三重境界,人天乘
佛法有三重境界:人天乘,声闻乘,佛乘,人间佛教不是仅仅停留在第一重境界的,而是趣向大乘行果的菩萨道,它重在现实人生的改善进步,并以此为基础进趣无上圆满的佛果。

如果没有菩提心,看到外在种种复杂沉重的境界
如果没有菩提心,看到外在种种复杂沉重的境界,肯定会承受不了,唯有靠真实的发心,才能转化这些境界。跟随师友的引导慢慢学习。

人不仅需要学习生活的知识,也需要接受觉悟的教育
人不仅需要学习生活的知识,也需要接受觉悟的教育,如果缺失这一部分,人类的生活绝对难以平衡。

人追求向上的动力,来自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佛性
人追求向上的动力,来自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佛性。离苦得乐、追寻光明,是每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生命最本源的愿望,它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然而,若缺乏正确的引导,人们在前进过程中很容易被各种境界所迷惑,向着外在去发展,错认了快乐之本,陷入迷局。

善,就是能给自己和他人的现在
善,就是能给自己和他人的现在、未来能带来乐果的行为。善良的发心,还要有智慧的辅助才能达成好的结果。

修行需要在具体的人和事上去用功, 去观察
修行需要在具体的人和事上去用功, 去观察,去作意。


共 1000 个站点,每页 30 个,
分页:1 [2] [3] [4] [5] next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2023-04-21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2023-04-21
主谓一致- 2023-04-21
倒装结构- 2023-04-21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2023-04-21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2023-04-21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2022-11-24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2022-11-24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2022-05-24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2022-05-24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2022-05-24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2022-05-23
other, the oth...- 2022-05-23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2022-05-19
最新收集
come up with 提...- 2024-05-31
come over to 过...- 2024-05-31
come in 进- 2024-05-31
chat with sb 和...- 2024-05-31
catch up with ...- 2024-05-31
care 关心 eg : D...- 2024-05-31
call sb sth eg...- 2024-05-31
by the end of ...- 2024-05-31
bother 打扰 both...- 2024-05-31
学习是情感的提升和智慧的碰撞...- 2024-05-31
学习是一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05-31
学习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是思维...- 2024-05-31
学习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冒险精神- 2024-05-31
学习需要自我激励,自我推动- 2024-05-31


Copyright (c) 2024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