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返回PC端
本站资源综合搜索:
国学学习 英语学习 日语学习
韩语学习 德语学习 法语学习
俄语学习 西班牙语 其它语言
出三藏记集 释僧祐 卷九

华严经记第一出经後记十住经含注序第二释僧卫作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叙第三未详作者菩萨善戒菩萨地持二经记第四释僧佑撰

大集虚空藏无尽意三经记第五释僧佑撰如来大哀经记第六未详作者长阿含经序第七僧肇法师中阿含经序第八道慈法师

增一阿含经序第九道安法师四阿含暮抄序第十未详作者优婆塞戒经记第十一出经後记菩提经注序第十二僧馥法师

关中出禅经序第十三长安睿法师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第十四慧远法师禅要秘密治病经记第十五出经後记修行地不净观经序第十六慧观法师

胜鬘经序第十七释慧观作胜鬘经序第十八慈法师文殊师利发愿经记第十九出经後记贤愚经记第二十释僧佑撰

八吉祥经後记第二十一出经後记无量义经序第二十二刘虬作譬喻经序第二十三康法邃作

百句譬喻经前记第二十四出经前记

○华严经记第一△出经後记

《华严经》胡本凡十万偈。昔道人支法领从于阗得此三万六千偈,以晋义熙十四年,岁次鹑火,三月十日,於扬州司空谢石所立道场寺,请天竺禅师佛度跋陀罗手执梵文,译胡为晋,沙门释法业亲从笔受。时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为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出讫。

凡再校胡本,至大宋永初二年,辛丑之岁,十二月二十八日校毕。

○十住经含注序第二△释僧卫作

夫冥壑以冲虚静用,百川以之本;至极以无相标玄,品物以之宗。故法性住湛一以居妙,寂纷累以运通;灵根朗圆烛以遂能,乘涉动以开用。然能要有资,用必有本。用必有本,故御本则悟涉无方;能要有资,故悟虚则遂其通塞。通则苞镜六合,而有无圆照;塞则用随缘感,而应必虑偏。照圆则神功造极,虑偏则颠覆兴焉。故四渎开溢,则洪川灌壑;率象差辙,则三光晦曜。因此而推,固知运通有宗,化积有本。夫运通之宗,因缘开其会,无相极其终;化积之本,十道启其谋,心术兆其始。故心术凭无则灵照通而大乘廓,滞有则神虑塞而九宅开矣。然推而极之,则唯心与法;引而张之,则绵彰八极。请辩而目焉。

夫万法浩然,宗一无相,灵魄弥纶,统极圆照。斯盖目体用为万法,言性虚为无相,称动王为心识,谓静御为智照。故滞有虑塞,则曰心曰识;凭虚照通,则曰智曰见。见者正见也,始晓之偏目也。智者正偏知也,体极之圆号也。正见创入辙之始,正偏标体极之终。四者盖精魄弥纶,水镜万法,虽数随缘感,然灵照常一而不变者也。夫体用无方,则用实异照。故乱识为尘,秽心为欲,开见谓宝,廓智谓种。秽心故五欲为冘醴之室,开见故三宝为荆石之门,乱识故六尘为幻惑之肆,廓智故一切种为骊龙之渊。四者实万法浩然,同实异照,虽感应交是非曲直,而宗一无相者也。故识御六尘以蒙性,心赴五欲以昏虑,见凭四谛以洗鉴,智抚无相以通照。然则境虽□□,理故心缘,精魄弥纶,体故灵照。灵照故统名一心,所缘故总号一法。若夫名随数变,则浩然无际,统以心法,则未始非二。故《十追为经,将穷赜心术之原本,遂真悟之始辩。神功启于化彰,八万归於圆照,使灵机无隐伏之数,大造无虚窃之名。尔乃落滞识以反鉴,贞真慧以居宗,开十道运其用,恬无相远其通。合三义以廓能,则表宏称谓菩提。菩提者,统极十道之尊号,括囊通物之妙称,乃十住启灵照之圆极,远弘大通之逸轨。故十住者,静照息机,反鉴之容目者也。夫所以冠大业之始唱,统十地之通目,表称十住,谅义存於兹焉,义存於兹焉。然则十住之兴,盖廓明神觉之向牖,发莹真慧之砥砺,如来反流尽源之舟舆,世雄抚会诞化之天府。乃众经之宗本,法藏之渊源。实鉴始领终之水镜,光宣佛慧之日月者也。

夫致弘不可以言象穷,道玄不可以名数极。故文约而义丰,辞婉而旨弘,兆百行开于心辙,启八万举其一隅。非夫探钅句玄,研机,孰能亢於贞鉴,敬於希微,开拔英悟,返于三隅者哉!悲夫守习之迷,虽服膺旧闻,不玩斯要,譬负日月而弥昏,面玄津而莫济矣。当请引而攉焉。夫举高必诣远,致深则兴玄。故廓六天以妙处,引法云以胜众。盖众非胜无以扣其玄,处非妙不足光其道,道光要有方,玄扣必得人。故位妙处以殊方,则境绝众秽;开玄肆以引众,则英彦盖时。处极六天,则宝映七珍;众举法云,则体镜九宅。廓六变以开运,朗耀世之宏观,叩三说以开奥,抚玄中之统韵。发五请以宣到,虑众诚以弥淳,递二七以运感,互交用於玄端。开神辙于三转之际,兆灵觉於九识之渊。匹夫众经以比兴,固不得同日而语,开八万以辩用,焉可共劫而言。非夫体苞三义,道总两端,孰有若斯之弘哉!孰有若斯之弘哉!以此而断,其道渊矣,其致玄矣。

夫以金刚之幽植,总神辩以居用,犹曰不可究其深,况自降兹者乎?然道不独运,弘必由人,故令千载之下,灵液有寄焉。夫外国法师鸠摩罗耆婆者,挺天悟於命世,迈英风于季俗,乘冥寄而孤游,因秦运以弘道,抚玄节於希声,畅微言于象外。可以祛故纳新,非拟三益;悟宗入辙,几于过半。运启其愿,弥遭其会,以铅砾之质,厕南金之肆,诚悟无返三之机,思无稽玄之谋,然存闻赏事,庶无惑焉。故抚经静虑,感寻畴昔,每苦其文约而致弘,言婉而旨玄,使灵烛是非曲直于隐数,大宗昧于褊文。神标繇是以权范,玄风自兹用浇淳。至于闲诣靖惟,扣膺津门,则何常不遥然长慨,抚颓薄以兴怀哉!故遂撰记上闻,略为注释,岂曰渊壑之待晨露,盖以申其用己之心耳。庶後来明哲,有以引而补焉。

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叙第三未详作者波牟提陀晋曰一祝维摩罗晋曰二祝

波披迦罗晋曰三祝阿至摸晋曰四祝头阇耶晋曰五祝阿比目佉晋曰六祝

头罗迦摩晋曰七祝阿遮罗晋曰八祝抄头摩提晋曰九祝昙摩弥迦晋曰十祝

《渐备经》晋曰十住名:第一住名悦豫。第二住名离垢。第三住名兴光。

第四住名辉耀。第五住名难胜。第六住名目前。第七住名玄妙。

第八住名不动。第九住名善哉意。第十住名法雨。《渐备经》十住行:

第一住今亡。第二住说戒行。第三住说十二门五通事。第四住说三十七品事。

第五住说四谛事。第六住说十二因缘事。第七住说权智事。第八住说神足变化事。

第九住说神足教化事。第十住亦说神足教化事。

《渐备经》,护公以元康七年出之。其经有五卷,五万馀言。第一卷说一住事,今无此一卷。今现有二住以上至十住,为十品。

《渐备经》十住与《本业》大品异,说事委悉於《本业》大品,不知何以曀於凉州。昔凉州诸道士释教道、竺法彦义,斯二道士,并皆博学,以经法为意,不知何以不集此经,又亦不闻其有所说,始知博闻之难。《为人兴显经》且亦是大经,说事广大,义理幽深,乃是众经之美望,辞叙茂赡,真有奇闻。而帛法巨亦是博学道士,昔邺中亦与周旋,不知何以复不集此经,又不闻其言,博闻强记信难。有护公出《须赖经》,虽不见,恒闻彦说之。张天锡更出《首楞严》,故当应委於先者。

元康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沙门法护在长安市西寺中出《渐备经》,手执梵本,译为晋言。护公,菩萨人也,寻其馀音遗迹,使人仰之弥远。夫诸方等无生、诸三昧经,类多此公所出,真众生之冥梯。大品出来虽数十年,先出诸公略不综习,不解诸公何以尔?诸公才明过人,当能留心思研。心以为至业者,故当极有所得。先出诸公故恨太简,於文句殊多可恨。大品顷来东西诸讲习无不以为业,於文句犹不同,觉其转深,但才分有限,思寻有极,幽旨作□非短思所荆然文句故可力为,方欲研之,穷此一生,冀有微补。

《渐备经》恨不得上一卷,冀因缘冥中之助,忽复得之。《渐备》所说十住位分众行,各有阶级,目下殊异於众经,方欲根悉研寻之。如今茫茫犹涉大海,不知第一住中何说。彼或有因缘,信使君不可不持作意,尽寻求之理。大品上两卷若有可寻之阶,亦勤以为意。

护公出《光赞》,计在《放光》前九年,不九年当八年,不知何以遂逸在凉州,不行於世。寻出经时,乃在长安出之,而都不流行,乃不知其故。吾往在河北,唯见一卷,经後记云十七章,年号日月亦与此记同,但不记处所,所以为异。然出经时人云聂承远笔受,帛元信、沙门法度,此人皆长安人也。以此推之,略当必在长安出。此经梵本亦言于阗沙门祇多罗所赍来也。此同如慧常等凉州来疏,正似凉州出,未详其故。或乃护公在长安时,经未流宣,唯持至凉州,未能乃详审。泰元元年,岁在丙子,五月二十四日,此经达襄阳。释慧常以酉年,因此经寄互市人康儿,展转至长安。长安安法华遣人送至互市,互市人送达襄阳,付沙门释道安。襄阳时齐僧有三百人,使释僧显写送与扬州道人竺法汰。

《渐备经》以泰元元年十月三日达襄阳,亦是慧常等所送,与《光赞》俱来。顷南乡间人留写,故不与《光赞》俱至耳。《首楞严》、《须赖》并皆与《渐备》俱至凉州,道人释慧常,岁在壬申,於内苑寺中写此经,以本年因寄,至子年四月二十三日达襄阳。《首楞严经》事事多於先者,非但第一第二第九,此章最多,近三四百言许,於文句极有所益。《须赖经》亦复小多,能有佳处。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四部不具,於大化有所阙。《般若经》乃以善男子善女人为教首,而戒立行之本,百行之始,犹树之有根,常以为深恨。若有缘便尽访求之理,先梵本有至信,因之勿零落。

○菩萨善戒菩萨地持二经记第四△僧佑撰

佑寻旧录,此经十卷,是宋文帝世三藏法师求那跋摩於京都译出。经文云,此经名《善戒》,名《菩萨地》,名《菩萨毗尼摩夷》,名《如来藏》,名《一切善法根本》,名《安乐国》,名《诸波罗蜜聚》,凡有七名。第一卷先出优波离问受戒法,第二卷始方有“如是我闻”,次第列品乃至三十。而复有别本,题为《菩萨地经》。检此两本,文句悉同,唯一两品分品、品名,小小有异,义亦不殊。既更不见有异人重出,推之应是一经。而诸品乱杂,前後参差,《菩萨地》本分为三段。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有四品,第三段有八品。未详两本孰是三藏所出正本也。

又《菩萨地持经》八卷,有二十七品,亦分三段: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四品,第三段五品。是晋安帝世,昙摩谶於西凉州译出。经首礼敬三宝,无“如是我闻”,似撰集佛语。文中不出有异名。而今此本或题云《菩萨戒经》,或题云《菩萨地经》,与三藏所出《菩萨善戒经》,二文虽异,五名相涉,故同一记。又此二经明义相类,根本似是一经,异国人出,故成别部也。并次第明六度,品名多同,制辞各异。佑见《菩萨地经》一本,其第四卷第十《戒品》,乃是《地持经》中《戒品》,又少第九《施品》,当是曝晒误杂。後人不悉,便尔传写,其本脱多,恐方乱惑,若细寻内题,了然可见。若有《菩萨地经》阙无第九《施品》者,即误是本也。

○大集虚空藏无尽意三经记第五△僧佑撰

佑寻旧录,《大集经》是晋安帝世天竺沙门昙摩谶於西凉州译出,有二十九卷,首尾有十二段说,共成一经。第一《璎珞品》,第二《陀罗尼自在王》,第三《宝女》,第四《不旬》,第五《海慧》,第六《无言》,第七《不可说》,第八《虚空藏》,第九《宝幢》,第十《虚空目》,第十一《宝髻》,第十二《无尽意》。更不见异人别译,而今别部唯有二十四卷。寻其经文馀悉同,唯《不可说菩萨品》後,《宝幢》分前,中间阙,无《虚空藏所问品》五卷。又经唯径宝髻菩萨品》,复无最末《无尽意所说不可思议品》四卷,略无二品九卷,分所馀二十卷为二十四卷耳。

又寻两本并以《海慧菩萨品》为第五,越至《无言菩萨品》第七,无第六品,未详所以。

又检录,别有《大虚空藏经》五卷成者,即此经《虚空藏品》,当是时世有益,甄为异部。又别有《无尽意经》四卷成者,亦是此经末《无尽意品》也。但《护公录》复出《无尽意经》四卷,未详与此本同异。

○如来大哀经记第六△未详作者

元康元年七月七日,敦煌菩萨支法护手执胡经,经名《如来大哀》,口授聂承远,道真正书晋言,以其年八月二十三日讫。护亲自覆校。当令大法光显流布,其有览者,疾得总持,畅泽妙法。

○长阿含经序第七△释僧肇作

夫宗极绝於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辩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於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杂阿含》四分十诵,此《长阿含》四分四诵,合三十经以为一部。阿含,秦言法归。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其为典也,渊博弘富,韫而弥广,明宣祸福贤愚之迹,剖判真伪异齐之原,历记古今成败之数,墟哉二仪品物之伦。道无不由,法无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开析脩途,所记长远,故以长为目。玩兹典者,长迷顿晓,邪正难辨,显如昼夜;报应冥昧,照若影响;劫数虽辽,近犹朝夕;六合虽旷,现若目前。斯可谓朗大明於幽室,惠五目於众瞽,不闚户牖,而智无不周矣。

大秦天王涤除玄览,高韵独迈,恬智交养,道世俱济。每惧微言翳於殊俗。以右将军、使者、司隶校尉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上特留怀,每任以法事。以弘始十二年,岁在上章掩茂,请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出律藏《四分》四十卷,十四年讫。十五年岁在昭阳奋若,出此《长阿含》讫。凉州沙门佛念为译,秦国道士道含笔受。时集京夏名胜沙门於第校定。恭承法言,敬受无差,蠲华崇朴,务存圣旨。余以嘉遇,猥参听次,虽无翼善之功,而预亲承之末,故略记时事,以示来贤焉。

○中阿含经序第八△释道慈

《中阿含经记》云:“昔释法师於长安出《中阿含》、《增一》、《阿毗昙》、《广说》、《僧伽罗叉》、《阿毗昙心》、《婆须蜜》、《三法度》、《二众从解脱缘》。”此诸经律凡百馀万言,并违本失旨,名不当实,依悕属辞,句味亦差。良由译人造次,未善晋言,故使尔耳。会燕秦交战,关中大乱。於是良匠背世,故以弗获改正。乃经数年,至关东小清,冀州道人释法和、罽宾沙门僧伽提和,招集门徒,俱游洛邑。四五年中,研讲遂精。其人渐晓汉语,然後乃知先之失也,於是和乃追恨先失,即从提和更出《阿毗昙》及《广说》也。自是之後,此诸经律渐皆译正,唯《中阿含》、《僧伽罗叉》、《婆须蜜》、《从解脱缘》未更出耳。

会僧伽提和进游京师,应运流化,法施江左。于时晋国大长者尚书令、卫将军东亭侯优婆塞王元琳,常护持正法以为己任,即檀越也。为出经故,造立精舍,延请有道释慧持等义学沙门四十许人,施诸所安,四事无乏。又预请经师僧伽罗叉长供数年,然後乃以晋隆安元年丁酉之岁,十一月十日,於扬州丹阳郡建康县界,在其精舍更出此《中阿含》。请罽宾沙门僧伽罗叉令讲胡本,请僧伽提和转胡为晋,豫州沙门道兹笔受,吴国李宝、唐化共书。至来二年戊戌之岁,六月二十五日草本始讫。

此《中阿含》,凡有五诵,都十八品,有二百二十二经,合五十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分为六十卷。时遇国大难,未即正书,乃至五年辛丑之岁,方得正写,校定流传。其人传译,准之先出,大有不同。於此二百二十二经中,若委靡顺从,则惧失圣旨;若从本制名,类多异旧,则逆忤先习,不惬众情。是以其人不得自专,时有改本,从旧名耳。然五部异同,孰知其正?而道慈愚意,怏怏於违本。故诸改名者,皆抄出注下,新旧两存,别为一卷,与目录相连,以示於後。将来诸贤,令知同异,得更采访。脱遇高明外国善晋胡方言者,访其得失,刊之从正。

○增一阿含经序第九△释道安作

《四阿含》义同,《中阿含》首以明其指,不复重序也。《增一阿含》者,比法条贯,以数相次也,数终十,今加其一,故曰增一也。且数数皆增,以增为义也。其为法也,多录禁律,绳墨切厉,乃度世检栝也。外国岩岫之士,江海之人,於《四阿含》多咏味兹焉。

有外国沙门昙摩难提者,兜佉勒国人也。龆龅出家,孰与广闻,诵二《阿含》,温故日新。周行诸国,无土不涉。以秦建元二十年来诣长安,外国乡人咸皆善之,武威太守赵文业求令出焉。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岁在甲申夏出,至来年春乃讫。为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无遗忘,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也。余与法和共考正之,僧?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了。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专在斯业之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鞞婆沙》、《婆和须蜜》、《僧伽罗刹传》,此五大经,自法东流,出经之优者也。

《四阿含》,四十应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题其起尽,为录偈焉。惧法留世久,遗逸散落也。斯土前出诸经,班班有其中者。今二《阿含》,各为新录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见经寻之差易也。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经,凡诸学士撰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语,外国不通与沙弥、白衣共视也。而今已後,幸共护之,使与律同,此乃兹邦之急也。斯谆谆之诲,幸勿藐听也。广见而不知护禁,乃是学士通中创也。《中本起》,康孟祥出,出《大爱道品》,乃不知是禁经比丘尼法,堪慊切直割而去之,此乃是大鄙可痛恨者也。此二经有力道士乃能见,当以著心焉。如其轻忽不以为意者,幸我同志,鸣鼓攻之可也。

○四阿含暮抄序第十△未详作者

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阿难既出十二部经,又采撮其要迳至道法为《四阿含暮》,与《阿毗昙》及律并为三藏焉。身毒学士以为至德未坠於地也。有阿罗汉名婆素跋陀,抄其膏腴以为一部,九品四十六叶,斥重去复,文约义丰,真可谓经之璎鬘也。百行美妙,辨是与非,莫不悉载也。幽奥深富,行之能事毕矣。

有外国沙门,字因提丽,先赍诣前部国,秘之佩身,不以示人。其王弥第求得讽之,遂得布此。余以壬午之岁八月,东省先师寺庙於邺寺,令鸠摩罗佛提执胡本,佛念、佛护为译,僧导、昙究、僧睿笔受,至冬十一月乃讫。此岁夏出《阿毗昙》,冬出此经,一年之中具二藏也。深以自幸,但恨八九之年始遇斯经,恐韦编未绝,不终其业耳。若加数年,将无大过也。近敕译人,直令转胡为秦,解方言而已,经之文质,所不敢易也。又有悬数悬事,皆访其人,为注其下。时复以意消息者为章。章注修妒路者,其人注解,别经本也。其有直言修妒路者,引经证,非注解也。

○优婆塞戒经记第十一△出经後记

太岁在丙寅,夏四月二十三日,河西王世子、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大沮渠兴国,与诸优婆塞等五百馀人,共於都城之内,诸天竺法师昙摩谶译此在家菩萨戒,至秋七月二十三日都讫,秦沙门道养笔受。愿此功德,令国祚无穷,将来之世,值遇弥勒,初闻悟解,逮无生忍。十方有识,咸同斯誓。

○菩萨经注序第十二△释僧馥

夫万法无相而有二谛,圣人无知而有二名。二谛者,俗也、道也。二名者,权也、智也。二名以语默为称,二谛以缘性为言,缘性两陈而其实不乖,语默诚异而幽旨莫二。故《般若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见缘起为见法也。

《菩提经》者,诸佛之要藏,十住之营统。其文虽约,而义贯众典;其旨虽玄,而晓然易览。犹日月丽天,则群像自朗;示之一隅,则三方自释也。经之为体,论缘性则以二谛为宗,语玄会则以权智为主,言菩提则以无得为玄,明发意则以冥期为妙。婉约而弘深,莫不备矣。耆婆法师入室之秘说也。亲承者寡,故罕行於世。家师顺得之於始会,余虽不敏,谬闻於第五十。性疏多漏,故事语而书绅。岂曰注解,自贻来哂,庶同乎我者,领之文外耳。

○关中出禅经序第十三△僧睿法师

禅法者,向道之初门,泥洹之津径也。此土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门》、《大小安般》,虽是其事,既不根悉,又无受法,学者之戒,盖阙如也。鸠摩罗法师以辛丑之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长安。予即以其月二十六日从受禅法。既蒙启授,乃知学有成准,法有成修。《首楞严经》云:“人在山中学道,无师道终不成。”是其事也。寻蒙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鸠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後二十偈,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淫、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菩萨习禅法中,後更依《持世经》,益《十二因缘》一卷,《要解》二卷,别时撰出。

夫驰心纵想,则情愈滞而惑愈深;系意念明,则澄鉴朗照而造极弥密。心如水火,拥之聚之,则其用弥全;决之散之,则其势弥保故论云:“质微则势重;质重则势微。”如地质重故势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不如风,风不如心。心无形故力无上,神通变化,八不思议,心之力也。心力既全,乃能转昏入明,明虽愈於不明,而明未全也。明全在于忘照,照忘然後无明非明,无明非明,尔乃几乎息矣。几乎息矣,慧之功也。故经云:“无禅不智,无智不禅。”然则禅非智不照,照非禅不成。大哉禅智之业,可不务乎!

出此经後,至弘始九年闰月五日,重求检校,惧初受之不审,差之一毫,将有千里之降。详而定之,辄复多有所正,既正既备,无间然矣。

○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第十四△释慧道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藉有方。是故发轸分逵,作涂无乱辙,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绪告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试略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於在用,交养於万法。其妙物也,运群动以至壹而不有,廓大象於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彻入微者以之穷神也。若乃将入其门,机在摄会,理玄数广,道隐於文,则是阿难曲承音诏。遇非其人,必藏之灵府。何者?心无常规,其变多方;数无定像,待感而应。是故化行天竺,缄之有匠,幽关莫开,罕闚其庭。从此而观,理有行藏,道不虚授,良有以矣。

如来泥曰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经所不辨。必闇轨元匠,孱焉无差。其後有优波崛,弱而超悟,智绝世表,才高应寡,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存唯要,五部之分,始自於此。因斯而推,固知形运以废兴自兆,神用则幽步无迹,妙动难寻,涉粗生异,可不慎乎!可不察乎!

自兹已来,感於事变,怀其旧典者,五部之学,并有其人。咸惧大法将颓,理深共慨,遂各述赞禅经,以隆盛业。其为教也,无数方便,以求寂然,寂乎唯寂,其揆一耳。而寻条求根者众,统本运末者寡,或将暨而不至,或守方而未变。是故经称满愿之德,高普事之风。原夫圣旨非徒全其长,亦所以救其短。若然,五部殊业,存乎其人。人不继世,道或隆替,废兴有时,则互相升降,小大之目,其可定乎。又达节善变,出处无际,晦名寄迹,无闻无示。若斯人者,复不可以名部分,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外,别有宗明矣。

每慨大教东流,禅数尤寡,三业无统,斯道殆废。顷鸠摩耆婆宣马鸣所述,乃有此业。虽其道未融,盖是为山於一篑。欣时来之有遇,感寄趣於若人,舍夫制胜之论,而顺不言之辩。遂誓被僧那,以至寂为己任,怀德未忘,故遗训在兹。其为要也,图大成於未象,开微言而崇体。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达忿竞之伤性,齐彼我以宅心。於是异族同气,幻形告疏,入深缘起,见生死际。尔乃辟九关於龙津,超三忍以登位。垢习凝於无生,形累毕於神化。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於诸所生,而无不生。”

今之所译,出自达磨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磨多罗阖众篇於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於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涂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止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辨。然後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尽,入于如来无尽法门。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於法身,归宗一於无相,静无遗照,动不离寂者哉!

○禅要秘密治病经记第十五△出经後记

河西王从弟大沮渠安阳侯於于阗国衢摩帝大寺,从天竺比丘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诸国独步。诵半亿偈,兼明禅法,内外综博,无籍不练,故世人咸曰人中师子。沮渠亲面禀受,忆诵地滞。以宋孝建二年九月八日,於竹园精舍书出此经,至其月二十五日讫。尼慧濬为檀越。

○修行地不净观经序第十六△慧观法师

夫禅典之妙,盖是三乘之所游,反迷悟惑者,托幽途以启真城。渐三业之固宅,广六度以澄神,散结贼於旷野,研四变以游心。焰三慧为炬明,浪冲源以殊分,金刚戟以练魔,定慧相和以测真如。是智依定则痴妄亏而宵落,定由智则七渊湛然而淳清。清融九服则玄庭有阶,阶级相乘则炉冶成妙。义之有本,本之有方,寻根传训,则冥一俱当。虽利钝有殊,济若一量,若契会同趣,则圣性同照。圣性同照,则累患永辽。故知禅智为出世之妙术,实际之义标也。

夫禅智之为道,言约理备,究析中道,对治万法,善恶相乘,迭转孰止,互有废兴。馆闚匠彻,略位其宗,以揆大方,异世同文。上圣为慈悲之主,留法藏於千载,示三乘之轨辙,知会通之至阶,汰粗蜯於曩劫,曲成众艳之灵蠙。密典相传以至今,接有缘以八背,未始失其会,随机犹掌回。所谓澹智常寂而不失,照虽万机,寂化一用。故能穷诸法宝,拟想玄扉,游志妙极,蹑神光於无间者哉。禅典要密,宜对之有宗。若漏失根原,则枝寻不全;群盲失旨,则上慢幽昏,可不惧乎!若能审其本根,冥训道成,实观会古,则万境齐明,冲途豁尔而融,体玄象於无形。然後知凡圣异流,心行无边。然弃本寻条之士,各以升降小异,俱会其宗,遂迷穴见。偶变其津涂,昏游长夜,永兴理隔,不亦哀哉!

自顷来禅训实少,尠得其中。每以殊形难保,迁动不常,便启诚三宝,搜求玄要,依四百论扣其关旨。会遇西来宗匠,综习大法,寻本至终,冥隅一开,千载之下,优昙再隆,可不欣乎!遂乃推究高宗承嗣之范,云佛涅槃後,阿难曲奉圣旨,流行千载,先与同行弟子摩田地,摩田地传与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大愿弘覆,冥构于昔,神超事外,慈在宁济,潜行救物,偶会无差。佛在世时,有外学五通仙人,往至佛所,请求出家,乘俗高胜,志存远寄,便言:“若我入道,智慧辩才与身子等者,尔乃当於至尊法中修习梵行。”佛知其本根,於後百年当弘大事,便答仙人:“汝今出家,智慧浅薄,不及身子。”仙人即退。後百年中,其人出世,奇识博达,遇物开悟,遂出家学道,寻得应真。三明内照,六通远振,辩才无碍,摧诸异论,所度人众,其量无边。於诸法藏,开托教文,诸贤遂见,乃有五部之异。是化运有方,开彻有期。五部既举,则深浅殊风,遂有支派之别。既有其别,可不究本,详而後学耶?

此一部典,名为《具足清净法撤。传此法至於罽宾,转至富若蜜罗。富若蜜罗亦尽诸漏,具足六通。後至弟子富若罗,亦得应真。此二人於罽宾中为第一教首。富若蜜罗去世已来五十馀年,弟子去世二十馀年,昙摩多罗菩萨与佛陀斯那俱共谘得高胜,宣行法本。佛陀斯那化行罽宾,为第三训首。有於彼来者,亲从其受法教诲,见其涅槃。其涅槃时遗教言:“我所化人众数甚多,入道之徒具有七百,富若罗所训为教师者十五六人。”如今於西域中炽盛教化,受学者众。

昙摩罗从天竺来,以是法要传与婆陀罗,婆陀罗传与佛陀斯那。佛陀斯那愍此旃丹无真习可师,故传此法本流至东州。亦欲使了其真伪,涂无乱辙,成无虚构,必加厚益。斯经所云:“开四色为分,界一色无量缘,宗归部津,则发趣果然。”其犹朝阳晖首,万类影旋;师子震吼,则众兽伏焉;圣王轮宝,诸雄悚然。揽斯法界,廓清虚津,入有不惑,处无不沉。自非道超群方,智鉴玄中,孰能立无言之辩於灵沼之渊,寄言述於七觉之林?可谓无名於所名,而物无不名;无形於所形,而物无不形;无事於所事,而物无不事者哉!

○胜鬘经序第十七△释慧观作

《胜鬘经》者,盖方广之要路,超升之洪轨。故其为教也,创基覆篑,而支峰已构;冲想一兴,而渊悟载豁。言逾常训,旨越旧篇。故发心希圣,而神仪曜灵;归无别章,而叹德斯备;诚感声发,而尊号响集。然後勒心切戒,旷志僧那,善摄靡遗,大乘斯御。驰轮幽辙,长驱永路,斯运剋终,诞登玄极,玄极无二,故万流归一。故曰三乘皆入一乘,所谓究竟第一义乘。一诚无辩,而义有区分,名由义生,故称谓屡转。三五之兴,盖由此也。尔其奥也,穷无始之前,以明解惑之本,究来际之末,挹泥洹之妙。文寡义丰,弥纶群籍,宇宙不足以拟其广,太虚不能以议其量。渊兮其不可测也,廓兮其不可极也。将求本际之源,追反流之极者,必至於此焉。

司徒鼓城王殖根遐劫,龙现兹生,依迹上台,协赞皇极。而神澄世表,志光玄猷,关斯幽典,诚期愈旷。凡厥道俗,莫不响悦。请外国沙门求那跋陀罗手执正本,口宣梵音,山居苦节,通悟息心。释宝云译为宋语。德行诸僧慧严等一百馀人,考音详义,以定厥文。大宋元嘉十三年,岁次玄枵,八月十四日,初转梵轮,讫于月终。公乃广写云布,以泽未洽,将兴後世,同往高会道常故略叙法要,以染同慕之怀云尔。

胜鬘经序第十八兹法师

《胜鬘经》者,盖是方等之宗极者也,所以存于千载。功由人弘,故得以元嘉十二年,岁在乙亥,有天竺沙门名功德贤,业素敦尚,贯综大乘,远载梵本,来游上京,庇迹祇洹,招学钻访。才虽不精绝,义粗辉扬,遂播斯旨,乃上简帝王。于时有优婆塞何尚之,居丹阳尹,为佛法檀越。登集京辇敏德名望,便於郡内请出此经。既会贤本心,又谨传译,字句虽质,而理妙渊博,殆非常情所可厝虑。

时竺道生义学弟子竺道攸者,少习玄宗,偏蒙旨训。後侍从入庐山,温故传覆,可谓助凤耀德者也。法师至元嘉十一年,於讲座之上迁神异世,道攸慕深情恸,有若天坠。於是奉诀坟垄,遂遁临川三十许载。经出之後,披寻反覆,既悟深旨,仰而叹曰:“先师昔义,闇与经会;但岁不待人,经袭义後。若明匠在世,剖析幽赜者,岂不使异经同文,解无馀向者哉!辄敢解释,兼翼宣遗训,故作《注解》,凡有五卷。”时人以为文广义隐,所以省者息心玄门。至大明四年,孝武皇帝以其师习有承,敕出为都邑法师。慈因得谘觐,粗问此经首尾,又寻其注意,窃谓义然。今聊撮其要解,撰为二卷,庶使後贤,共见其旨焉。

○文殊师利发愿经记第十九△出经後记

晋元熙二年,岁在庚申,於扬州斗场寺禅师新出。云:“外国四部众礼佛时,多诵此经,以发愿求佛道。”

○贤愚经记第二十△释僧佑新撰

十二部典,盖区别法门。旷劫因缘,既事照於本生;智者得解,亦理资於譬喻。《贤愚经》者,可谓兼此二义矣。河西沙门释昙学、威德等凡有八僧,结志游方,远寻经典。於于阗大寺遇般遮于瑟之会。般遮于瑟者,汉言五年一切大众集也。三藏诸学,各弘法宝,说经讲律,依业而教。学等八僧随缘分听,於是竞习胡音,析以汉义,精思诵译,各书所闻,还至高昌,乃集为一部。既而逾越流沙,赍到凉州。于时沙门释慧朗,河西宗匠,道业渊博,总持方等。以为此经所记,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载善恶;善恶相翻,则贤愚之分也。前代传经,已多譬喻,故因事改名,号曰《贤愚》焉。

元嘉二十二年,岁在乙酉,始集此经。京师天安寺沙门释弘宗者,戒力坚净,志业纯白。此经初至,随师河西,时为沙弥,年始十四,亲预斯集,躬睹其事。洎梁天监四年,春秋八十有四,凡六十四臈,京师之第一上座也。经至中国,则七十年矣。佑总集经藏,访讯遐迩,躬往谘问,面质其事。宗年耆德峻,心直据明,故标讲为录,以示後学焉。

○八吉祥经後记第二十一△出经後记

《八吉祥经》,宋元嘉二十九年,太岁壬辰,正月三日,天竺国大乘比丘释求那跋陀罗於荆州城内译出此经,至其月六日竟。使持节、侍中、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司空、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南谯王优婆塞刘义宣为檀越。

○无量义经序第二十二△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一法,广生众教,含义不赀,故曰无量。夫三界群生随业而转,一极正觉任机而通。流转起灭者,必在苦而希乐,此叩圣之感也。顺通示现者,亦施悲而用慈,即救世之应也。根异教殊,其阶成七:先为波利等说五戒,所谓人天善根,一也。次为拘邻等转四谛,所谓授声闻乘,二也。次为中根演十二因缘,所谓授缘觉乘,三也。次为上根举六波罗蜜,所谓授以大乘,四也。众教宜融,群疑须导,次说《无量义经》,既称得道差品,复云未显真实,使发求实之冥机,用开一极之由绪,五也。故《法华》接唱,显一除三,顺彼求实之心,去此施权之名,六也。虽权开而实现,犹掩常住之正义,在双树而临崖,乃畅我净之玄音,七也。过此以往,法门虽多,撮其大归,数尽於此。亦由众声不出五音之表,百氏并在六家之内。其《无量义经》,虽《法华》首戴其目,而中夏未睹其说。每临讲肆,未尝不废谈而叹,想见斯文。

忽有武当山比丘慧表,生自羌胄,伪帝姚略从子。国破之日,为晋军何澹之所得。数岁聪黠,澹之字曰螟蛉,养为假子。俄放出家,便勤苦求道,南北游寻,不择夷险。以齐建元三年,复访奇搜秘,远至岭南。於广州朝亭寺遇中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手能隶书,口解齐言,欲传此经,未知所授。表便殷勤致请,心形俱至,淹历旬朔,仅得一本,仍还峤北,赍入武当。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顶戴出山,见校弘通。奉觌真文,欣敬兼诚,咏歌不足,手舞莫宣。辄虔访宿解,抽刷庸思,谨立序注云。

自极教应世,与俗而差,神道救物,称感成异。玄圃以东,号曰太一,罽宾以西,字为正觉。东国明殃庆於百年,西域辨休咎於三世,希无之与修空,其揆一也。有欲於无者,既无得无之分,施心於空者,岂有入空之照。而讲求释教者,或谓会理可渐,或谓入空必顿。请试言之,以筌幽寄。

立渐者,以万事之成,莫不有渐。坚冰基於履霜,九仞成於累土。学人之入空也,虽未圆符,譬如斩木,去寸无寸,去尺无尺,三空稍登,宁非渐耶?立顿者,以希善之功,莫过观於法性。法性从缘,非有非无,忘虑於非有非无,理照斯一者,乃曰解空。存心於非有非无,境智犹二者,未免於有。有中伏结,非无日损之验,空上论心,未有入理之效。而言纳罗汉於一听,判无生於终朝,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妙得非渐,理固必然。既二谈分路,两意争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

寻得旨之匠,起自支安。支公之论无生,以七住为道慧。阴足十住,则群方与能,在迹斯异,语照则一。安公之辩异观,三乘者始篑之因称,定慧者终成之实录。此谓始求可随根而三,入解则其慧不二。譬喻亦云:“大难既夷,乃无有三;险路既息,其化即亡。”此则名一为三,非有三悟明矣。生公云:“道品可以泥洹,非罗汉之名。六度可以至佛,非树王之谓。”斩木之喻,木存故尺寸可渐;无生之证,生尽故其照必顿。案三乘名教,皆以生尽照息,去有入空。以此为道,不得取象於形器也。

今无量义,亦以无相为本。若所证实异,岂曰无相,若入照必同,宁曰有渐?非渐而云渐,密筌之虚教耳。如来亦云:“空拳诳小儿,以此度众生。”微文接粗,渐说或允;忘象得意,顿义为长。聊举大较,谈者择焉。

○譬喻经序第二十三△康法邃造

《譬喻经》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四说之辞,敷演弘教训诱之要。牵物引类,转相证据,互明善恶罪福报应,皆可寤心,免彼三涂。如今所闻,亿未载一,而前後所写,互多复重。今复撰集,事取一篇,以为十卷。比次首尾,皆令条别,趣使易了,於心无疑。愿玄土之贤,有所遵承,永升福堂,为将来基。

○百句譬喻经前记第二十四△出经前记

永明十年九月十日,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出。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出譬喻聚为一部,凡一百事,天竺僧伽斯法师集行大乘,为新学者撰说此经。
资源编号:ZY1537222;资源类别:(国学学习图书);收集时间:2020-05-09;资源参考链接

最新收录: 做有序的自己,等待万物的更新

上 一 条: 出三藏记集 释僧祐 卷十

下 一 条: 出三藏记集 释僧祐 卷八

其它收录: 寄婺州李给事二首
一个人泄露了秘密,哪怕一丝一毫
到了今年,没有什么是一定要的
你可以没有财富,但不能没有品德
只知道LOL的男人不是好男人
我来,就是来分一杯羹的
勤勉的人,每周七个全天
2017心情说说致自己, 2017心情说说致自己 我吧

相关评论:
(欢迎网友发表评论,请注意网络文明)
(不支持 HTML 显示,请勿发HTML代码)
(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
211.15.122.*日本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思考中

【爱学语言】我们致力于分享国内互联网优秀语言学习资源,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爱好,请把你收集的语言学习资源推荐给我们,我们会择优在爱学英语中刊登您的资源。

推荐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爱学英语】所有资源都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或网友推荐,如果侵权或损害您的利益了,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联系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2023-04-21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2023-04-21
主谓一致- 2023-04-21
倒装结构- 2023-04-21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2023-04-21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2023-04-21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2022-11-24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2022-11-24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2022-05-24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2022-05-24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2022-05-24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2022-05-23
other, the oth...- 2022-05-23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2022-05-19
最新收集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分道扬镳都很...- 2024-12-28
温柔是理性的本质,理性是极致...- 2024-12-28
与其自寻烦恼,不如看淡一切- 2024-12-28
心宽则百事皆欢,烦恼自然消散- 2024-12-28
勇敢的尝试,胜过无尽的等待- 2024-12-28
空想千百遍,不如尝试一遍- 2024-12-28
面对困境时,更要心静如水- 2024-12-28
活得通透,是懂得在困境中深思- 2024-12-28
你每一步的前行,都是为了不辜...- 2024-12-28
沉淀与领悟才是活得通透的关键- 2024-12-28
追寻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界纷扰...- 2024-12-28
这短暂人生,终将逝去- 2024-12-28
通透之心,领悟世间万物之美- 2024-12-28
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与其抱怨- 2024-12-28

Copyright (c) 2025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